李希貴在學校的潑水節上。李希貴向學生學習魔術。
  圖片由十一學校提供
  2009年開始實施創新育人模式以來,北京十一學校一直深受矚目。前不久,十一學校校長李希貴出版了《學校轉型》、《面向個體的教育》兩本著作,後者入選了本報春季好書。
  在十一學校,幾乎每天都能看到有學校“組團”來考察、取經。但真正的經驗,走馬觀花無法得到,躬身踐行才有可能獲得。與此同時,有關教育資源、能否複製十一學校育人模式等方面的爭議亦應聲出現。
  談到新學校行動研究時,十一學校校長李希貴提出要不尚空談、重在行動,把學者維特根斯坦的名言“我貼在地面上步行,不在雲端跳舞”,作為座右銘。李希貴如何貼地而行,做了哪些方面的改革,他又如何看待這些改革?新京報記者通過多次探訪,試圖呈現這些問題的答案。
  1價值觀
  不為高考,贏得高考
  十一學校北門入口處,豎立著一排宣傳欄,其中一塊寫著學校的“文化和價值觀”,第六條最引人註目:“不為高考,贏得高考,追求素質教育與優秀升學成績的統一實現。”
  對於這一價值觀,李希貴表示,儘管十一學校重點大學的錄取率接近100%,但高升學率並非目的,而是要提高學生的素質,促進他們積極主動發展。為此,十一學校對所有年級、所有學生實行學分管理,每一位學生必須在專業領域外,包括體育與藝術技能、義工服務、綜合實踐活動、選修課與社團活動中獲得足夠學分,才能畢業。
  2課程
  每個學生一張課程表
  十一學校的改革,課程改革既是引擎,又是核心。“我們認為一所學校只有課程改變了,學校才會改變;只有課程有特色了,學校才會有特色。”李希貴說。
  通過課程改革,包括265門學科課程、30門綜合實踐課程、75個職業考察課程、272個社團以及60個學生管理崗位,學生可自行選擇,不僅如此,學生還可以自主選定學習時段,這些意味著,每個學生都有一張自己的課程表。在李希貴看來,這樣的課程方案,最終會實現教育的本質——讓學生能夠發現自己,喚醒自己,成為自己。
  3走班
  打破傳統師生關係
  課程改變,“走班制”也隨之產生。所謂“走班”,有別於一般的行政班制,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課程表,到不同的學科教室上課。
  由教師主導變為學生自主,傳統師生關係被打破,如此一來,挑戰接踵而至,平等成為“最大的挑戰”。“許多時候,學生在我們班主任的行政權力下被迫‘想通’了,其教育效果的真實性卻大可懷疑。”在《平等對話,教育才真正開始》一文中,李希貴寫道。
  十一學校還推出了導師制改革,學生可以選擇自己的導師。
  4服務業
  服務於學生的成長
  記者在十一學校走訪時,多名教師說過一句話:“我們服務於學生的成長,而不是服務學生。”
  在十一學校,教育確實成為了服務業,學校的改革旨在“盡最大努力滿足不同學生的成長需求”,學校視課程為產品。記者看到,《十一學校行動綱要》第75條還提出了“客戶意識”,要求:“每一個崗位都要明確自己的服務對象,強化服務意識,並註意從服務對象的角度思考問題,處理事情。”
  5小學段
  學會安排人生
  在十一學校的學期結構里,分為大、小兩種學段,小學段的時間為期兩周,是學生的自由空間,完全由學生自主支配,“任何學科不得佈置任何作業,任何老師也均不得在小學段結束時組織任何考試檢測”。
  在這段時間里,學生閱讀自己早就想讀的書,做實驗,甚至四處走訪,做一些具有社會意義的事情。這一段時間,學生萌生自主精神和自律意識,養成自主規劃、自主學習、自主反思的習慣。“時間雖然短,卻能學會如何安排人生。”李希貴認為:“這是我們最希望看到的結果。只有當孩子們帶著這些素養走向社會時,我們才可以真正放心。”
  6文化日
  活動與讀書
  十一學校的一些玻璃門上,貼起了裝飾用的不乾膠橫條,上面寫著學校的文化日:“1月15日羅馬尼亞”、“3月18日西班牙文化日”等。
  在十一學校,有七個以國家命名的文化日,活動期間,時常把活動與讀書聯繫起來。比如,“法蘭西文化日”是以法國作家都德的誕生日確定的,學校發起了一場“閱讀都德”以及“閱讀法國”的校園活動。類似的活動,經過梳理,還可以形成一個閱讀書目。“這個書目既可以與我們傳統上的人文、科技、文學閱讀書目相吻合,也肯定會有一大批新書。這也等於為孩子們打開了另一扇窗子。”
  7狂歡節
  “傑克船長”走紅
  學校的狂歡節受到師生的歡迎。2011年12月31日狂歡節,李希貴打扮成海盜“傑克船長”,模仿其做出各種搞笑動作,還站在花車上游行。學生髮微博後,李希貴這一“形象”在網絡上走紅。2012年,他還扮演了《哈利·波特》里的“鄧布利多校長”。
  李希貴認為,如何營造過節的氛圍,也是教育工作者的挑戰。他說:“長期以來,我們已經習慣了‘端著’自己,已經不知道自己在過節的校園裡該是什麼樣子,有些同行甚至在這個時候很難找到自己……”
  通過校長的參與、師生的積極互動,狂歡節這樣的活動,學校每個人都參與進來,“活動已經屬於每一個人”。
  8數據
  第三方診斷
  改革前後,十一學校持續用數據來分析、診斷學校,進而改進自己。為了降低風險,在展開課程改革前,學校排查了所有風險,“比如下午的課程改革我們排除了160多種風險”,這之後,對這些風險進行管理。改革過程中,每個學期都會請第三方來分析診斷。
  9校長有約
  和校長吃午餐
  5月12日探訪十一學校,正是周一,“校長有約,共進午餐”活動照常進行。中午,李希貴和數位學生吃飯,有學生請他去參加文化日活動,有學生提交了一份某棟樓休閑區水質情況的報告。李希貴聽取他們的意見、建議,氛圍甚是輕鬆,但他並不是幫學生去解決問題,而是要教會他們自己去解決問題。
  對此,李希貴認為:“在可能的情況下和範圍內,盡可能多地將解決問題的機會留給學生,是我們應該念念不忘的原則。”
  10改革
  校長走在隊伍中間
  對於自己在改革隊伍中的位置,李希貴認為是在隊伍中間。在十一學校改革的過程中,大多不見他的身影,而是一線教師們在策動,“有時候,校長也會出現在老師們中間,說幾句‘不要著急’一類的話,或者在風和日麗時,提醒大家不要丟掉雨傘”。在李希貴看來,校長走在改革隊伍中間,能確保為改革中的老師們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撐。
  與此同時,作為一位明星校長,李希貴在平衡知名度與影響力方面,顯得十分理性。他撰文稱:“知名度很容易造就行色匆匆的校長,他們被各種峰會和論壇挾裹到了校園之外;知名度也很容易讓校長頭腦發熱,學校里的決策往往越來越多地帶上了校長個人的主觀色彩。”  (原標題:十一學校十個關鍵詞:李希貴的言與行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xb80xbyvh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